习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筑牢人才培养之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不我待。
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曾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航天科技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更需要钱学森式科学家做出开创性贡献。
201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适应航天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设立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开启了培养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以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的求索之路。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的指导帮助下,钱学森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未来空间电子信息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聚焦空间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航天事业发展对空间科学领域人才需求为导向,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和系统工程教育理念,在“铸魂、强基、赋能”的人才培养范式下,经过十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理想信念坚定、数理基础过硬、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十年来,钱学森班以精神铸魂,航天总师和院士专家组倾心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具体环节,以钱学森精神和航天精神感召激励学生投身航天事业;十年来,钱学森班以课程强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程质量,形成基础理论与综合素养多元融通交叉的空间信息课程体系;十年来,钱学森班以实践赋能,创建了与航天工程接轨、循序渐进不间断的“全链条、实战化、协同式”实践能力提升体系。
春华秋实,硕果初结。十年,从萌芽抽枝到蔚然成林,钱学森班人才培养团队凝心聚力、薪火相传,谱写出了一曲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动人乐章。钱学森班培养了一批坚定投身航天报国的青年人才,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教学科研成果,凝练了一个评价高、可推广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关注度高、辐射广的社会效应。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由钱学森班首席郑晓静院士牵头的《服务航天强国战略的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钱学森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担任顾问组组长,空间学院首任执行院长李小平教授具体负责,通过科学选才鉴才、注重大师引领、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培养空间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航天总师”。在本科基础教育培养阶段,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在创新拔尖培养阶段,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为依托,直面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提升创新能力。钱学森班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采用“一人一计划”定制式导师全过程指导,培育在航天科技核心技术领域和前沿交叉领域具有“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善思辨、宽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航天强国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交叉兼容,筑牢学识根基。打破学科壁垒、彰显信息特色,将通识教育、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相结合,建立“数理信息基础+多学科专业知识+文化艺术综合素养”的知识结构。团队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质量:强化数理信息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分析能力;优化多学科课程设置,将电子信息与空间科学等内容强化关联、有机融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创作、航天院所实践、国情社情调研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引进香港中文大学师资讲授双语课程,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问题驱动,锤炼创新能力。探索与航天工程接轨、循序渐进不间断的“全链条、实战化、协同式”实践能力提升体系。以航天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以微纳卫星工程实验为载体,搭建与航天工程接轨的“论证、设计、研制、验证、发射”全链条实践平台。将航天“归零”流程引入“实战化”综合实践环节,锻炼对故障问题逆向分析的思维方式,切实培养学生解决航天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临近空间、“觅音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中提炼真实科学问题、设计实验实践任务,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协同式育人平台,形成闭环反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2022年11月30日,在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现场,已经成为航天五院501总体设计部分系统主管设计师的钱学森班学生孙斌,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了航天人的使命与荣光。在这次航天任务中,孙斌所在的测控与通信分系统岗位,负责重点保障航天员通信视频等数据的稳定传输,而这项工作的基础技术能力在他身为学生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锻炼,实验任务完成。
打造航天金课。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的指导帮助下,钱学森班重点建设了两门航天思政金课。《空间科技前沿与实践》由来自航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院士、总师及知名专家进行讲授,介绍“弹箭星船器站”的科技前沿,激发学子报国情怀和探索空间的专业兴趣,为青年学子投身航天强国建设“埋下火种”。《钱学森科学思想与航天精神》由钱学森生前秘书、原科技委综合局顾吉环大校讲授,深入阐述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大师风范和卓越成就,引导学生把追求真理、爱国奉献、科学精神贯穿于学习和一生的奋斗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弘扬科学家精神。在钱学森逝世10周年之际,一尊凝聚多方心血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汉白玉雕像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揭幕落成。雕像的落成是“大成智慧”的象征,是家国情怀的旗帜,是引领西电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航天精神,集智攻关创新,矢志科技报国的重要标志。2021年,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支持下,在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的关心指导下,以“矢志报国、问鼎苍穹——致敬中国航天之父”为主题的钱学森精神教育基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揭幕落成。基地的落成是传承钱学森精神、践行钱学森科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开展爱国思政教育和实践的重要平台。2023年,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科协全国“钱学森”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联合体创始会员单位,开展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的系统挖掘、研究、展示和宣传工作,依托钱学森精神教育基地,打造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耕文化浸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将航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航天文化育人品牌,构建航天文化育系,自2017年开始,已连续七年举办航天文化节。通过“大师总师进校园”报告会、航天科普公开课、“时间上的中国航天”展览等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组织学生排演朗诵《人民科学家颂—献给钱学森》和实景化宣讲《向着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引导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小我融入航天强国建设大我。学院航天文化育人成果“红色基因立根,航天精神铸魂—服务航天强国建设的工科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探索与实践”获批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工作精品项目。
钱学森班学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深知前方的道路充满挑战和机遇。同学们不畏艰险,立志成为航天事业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他们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他们不怕困难,不畏挑战,用铿锵有力的言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他们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不会动摇他们的决心;他们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航天人才。
钱学森班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氛围。100%深造读研的“最牛班集体”三度出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报道。钱学森班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省高校团建样板团支部,连续5年荣获学校“十佳标兵示范班”。钱学森班坚定了立志成才、航天报国的决心。86.45%钱学森班毕业生选择继续投身航天相关领域和航天需求专业深造,源源不断的毕业生投身国防军工、西部基层单位建功立业。钱学森班提升了精诚协作、锐意创新的能力。钱学森班学生学科竞参与率高,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金奖2项,在“挑战杯”等创新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0余项。叶向阳、张子恒、蔡信岳等三名本科生研制“空间实验一号”皮卫星随“一箭20星”计划成功发射;席若尧等学生助力我国首个商业超音速空天飞行器试飞成功;刘昀泽获校长奖学金第一名……这些都出自于钱学森班。钱学森班强化了责任感、使命感和阳光才气。学生比学赶帮,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强。申德才创办家乡莱芜市最大学生公益组织投身志愿服务,陈铭睿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演讲竞赛中摘得特等奖桂冠,王一鸣作为学校主持人团团长参演红色精品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陈湘子、楚昊宁、沈子卓等50余位学生主动投身学校和社会支教扶贫、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以钱老“大成智慧”为引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守正创新,汇聚合力,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用生动实践探索“钱学森之问”。